12月25日下午,一场以“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控”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如期举行。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副所长杨立军研究员与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学子进行学术交流。
杨立军研究员从小麦白粉病危害现状、流行规律、种群结构、白粉菌基因组、品种抗病性评价、防控药剂筛选与创制、今后的重点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。近年来,全国小麦白粉病在黄淮海及西北麦地区发生较重,白粉病主要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从而导致作物减产,严重时可直接危害穗部。他指出,高海拔地区自生苗上越夏分生孢子是白粉病主要的初侵染源,残存活至正季秋苗子囊果释放子囊孢子是次侵染源。此外,气候因素、栽培方式和品种抗性等都与白粉病流行有关。
为防治小麦白粉病,杨立军及其团队,对我国主产麦区分离的小麦白粉菌1198个单孢堆菌株,进行了毒性和抗药性测定,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菌株毒性和抗药性存在明显差异。至目前,团队完成了1个白粉菌的从头测序和我国白粉菌自然群体100个菌株的重测序,构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小麦白粉菌基因组数据库;完成了小麦白粉菌效应子基因预测、效应子基因表达谱分析,并克隆了4个小麦白粉菌无毒基因。在品种抗性方面,杨立军等对我国68份年种植面积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进行抗白粉病评价,并选育了高抗条锈病、中抗白粉病和中感赤霉病的鄂麦DH16。在防控药剂筛选方面,杨立军等筛选获得3个比三唑酮更高效防治小麦白病的化学药剂;筛选到1株防治白粉病的高活性生防真菌LPS-1;创制了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良好效果的植物源杀菌剂大黄素甲醚。杨立军副所长指出,白粉病防治策略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,以药剂拌种和消除自生麦苗压低初侵染源为手段,在发病达到防治指标时用高效药剂进行防治。
最后,他勉励同学们不断学习,扎实做好科研工作,为保粮稳供提供科技支撑。
文字 王诗琪
摄影 贾 嫄
审核 谢甲涛